合镜头 | 于连栋:创新发展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助力绿色能源高质量国际合作

发布人:霍宁 发布时间:2024-11-01 浏览次数:11

     2024年10月23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举办期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助理、深层油气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于连栋教授做客访谈室,接受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访谈。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今年是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会议主题是“向新而行 合作共赢”,在会议期间,中外嘉宾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发布了许多成果文件,请谈谈您的感受。

    于连栋: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届意义非凡的“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通过会议,我深刻感受到了“向新而行 合作共赢”的主题精神,以及它在推动能源领域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会议期间,中外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创新技术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如何适应绿色发展的新形势,加强能源政策和制度的创新。这些讨论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能源领域发展趋势的理解,也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会议发布的一系列成果文件,如《“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行动计划(2024-2029)》等,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合作框架和行动指南。这些文件的发布,标志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在深化合作、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能源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我们愿意与国内外的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推动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我们的力量。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向新而行 合作共赢”的目标,为全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作为中国能源学科领域领军高校之一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直持续开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与科技合作,不仅建设了中国油气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国际联合实验室,还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大量能源领域的专业人才,您认为,能源类高校在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未来需要在哪些领域发力,才能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能源高质量国际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于连栋:在当前全球能源格局加速演变、应对气候变化迈向新阶段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我国能源类高校在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需要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以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能源高质量国际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坚持能源科技的自主创新。坚持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加快推进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从而加快能源转型步伐,形成有利于国家安全的新型能源体系。这不仅有助于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也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打造新型能源体系,关键在于强化能源领域的自主创新。必须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是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基石。我校将高水平建设好中国-沙特石油能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继续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做好油气能源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二是贯彻实施高水平“走出去”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当前油气能源领域的开放应当坚持要“走出去”,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前的“走出去”是要体现“高水平”,即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平台,推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以及中国人才走出去。能源类高校在这一进程中大有可为。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加强智库建设和区域国别研究,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力量。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立能源政策与经济研究院、能源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俄语区国家交流合作研究中心等,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矿产、教育领域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为参与“一带一路”能源治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贡献智慧。

  四是加大能源领域高端国际化人才培养。通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我们可以为能源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目前我校正同油气头部企业开展此类急需人才培养。例如中海油全球战略班,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展授课、共同选派导师、共同实施培养环节、共同开展人才评价。通过“五共同”,实现能源国际合作所需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青年人才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您认为,各国能源高校需要如何创新发展青年人才培养体系,以便为全球绿色转型和绿色能源高质量国际合作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

  于连栋: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力量,全球绿色转型和绿色能源高质量国际合作离不开青年人才作为支撑。我认为,创新发展青年人才培养体系,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根据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能源行业转型趋势,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符合各国国情、各高校特色优势,适应科技发展趋势、满足能源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

  第二,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和企业联合,采用校企共建、订单式培养、重大项目育人等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确保青年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第三,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体系。构建特色鲜明、相互支撑、更加协调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体系,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和挑战,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第四,构建青年人才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通过国际合作培养,对接国际课程体系,提供更多国际实习实践机会,不断促进青年人才的国际理解和国际流动,切实提升青年人才的全球化意识和能力。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2024年10月28日)

相关链接:合镜头 | 于连栋:创新发展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助力绿色能源高质量国际合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