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出生在一座简简单单毫不起眼的滨海小城,我就在这座小城的怀抱里哭着、笑着、跑着、闹着长大。它承载着我童年的全部记忆,小城把我看大了,我也把小城看熟了。
小城不大,整体布局呈方形,东西南北两条主街十字型交叉撑起了它的躯干,周边长长短短的街织成了它的脉络。自打我记事起,小城各个角落的模样就频频浮现在脑海,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条热闹的老街。登高俯瞰,小城的南北较东西更长,记忆中那条熙熙攘攘的老街就“隐藏”在南北线的一隅。
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牵着爸爸妈妈的手一起逛街,那时的老街还没有进行整改,推着手推车的小商小贩几乎随处可见,煎饼果子、糖炒栗子的叫卖声也是络绎不绝。逛街只是个由头,说到底就是嘴馋罢了,晶莹剔透的冰糖葫芦、甜甜软软的棉花糖或是香气四溢的里脊肉饼都是幼时的我无法抵挡的诱惑。每每嘴馋,我就会停在小摊车旁,久久伫立,仰头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望着爸爸妈妈,怎么拉都拽不走。他俩拗不过我,只好又好气又好笑地刮刮我的鼻头,道一句“小馋猫,在这儿乖乖等我”,然后他们捧一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或是一块细腻软糯的蒸年糕回来,温柔地递给我,我也总是会垫起脚尖,努力地把剥好了皮的烤地瓜再递到他们的嘴边,一起分享这第一口美味。
在我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有一对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总是伴着朝阳出摊,踏着落日归家,一日三餐的饭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小摊车上放着两个泡沫箱子,里面垫了几层厚厚的棉布包袱,包着的是码的整整齐齐的白面、黑米、南瓜馒头,糖三角,年糕还有锅贴,干干净净、热气腾腾,有时还能看见几包圆滚滚的元宵和金黄油亮的酥皮月饼。老两口非常和蔼,待人热情也爱说话,搭了几次讪后就熟络了起来。他们都是退休职工,手工做面食只是爱好和消遣,整天乐呵呵地出摊,不管卖出去多少都笑意满满地推着小车并肩回家。他们的糖三角和年糕经常是我上学起晚时匆匆携带的早餐,每次远远看到他们的身影,吹在脸上的风仿佛都温柔了起来。
小时幼稚,只知道和爱的人一起吃喜欢吃的东西就叫快乐,长大后站在同样的位置,转过街角,夕阳的余晖下给老街镀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喧闹的人群,热情的摊主,还有飘起淡淡炊烟的小摊车,伴着一阵阵清清朗朗的叫卖声,看大家都迈着闲适的步伐,不急不慢地聚到各个小吃摊旁,带上自己或家人的最爱,给自己结束一天辛勤工作的身体一个犒赏,也给爱的人准备一份甜蜜的惊喜。这时我终于我明白,小时候那种强烈的幸福和满足究竟从何而来,不仅仅是因为爸爸妈妈、因为口中的美味,它更是源于一座温和的城,一条古老的街,一群可爱的人。
原来这就是书中描写的袅袅烟火,悠然人间——无须刻意找寻,其实身处其中。
那城,那街,那人。
那记忆,那炊烟,那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