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英云教授参加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并领取中国青年科技奖
11月12日上午,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在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揭晓,我校化学化工学院乔英云教授获此殊荣并现场领奖。
生活中的乔英云给人的印象总是温和谦逊的,像一朵心素如简的小花,隐没于尘烟默默生长。工作中,她是同事、学生眼中的“穆桂英”,带领团队“征战沙场”研发“颠覆变革性”技术,所有的灿烂绽放仿佛都在不经意间。
面对采访,她害羞地说:“我都不好意思在同事们面前出现了。”但谈到科研,她目光炯炯,话语坚定,她说:“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解决什么。”
卯着一股韧劲,用奋斗改变命运
乔英云来自济南市商河县一个不太富裕的村庄,由于母亲的早早离世,令乔英云过早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促成了她自立自强、极富责任感的性格。若不是奶奶始终如一的支持,她或许早已陷于农村长姐供养家庭的固旧思想中,无法接触能源领域、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面对家庭的经济压力,我边上学边打工,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不辜负家里的期望,我必须多学知识。”大学期间,乔英云表现优异,在本科即将结束时,她遇到了对她影响深远的人生导师——田原宇。在田原宇教授指导下,乔英云从设计、论证到制作、中试,见证了NMT抗爆剂反应精馏塔的诞生,也完成了毕业设计。之后经田原宇推荐,乔英云相继师从太原理工大学黄伟教授和谢克昌院士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煤化工方向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期间,她跟随田原宇教授来到山东科技大学开展科研,并完成了硕士、博士论文的撰写。
“塑料地膜的大量使用,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大量废弃塑料地膜散落在田间,降解时间至少一百年。”乔英云所在团队瞄准富含腐植酸的廉价劣质煤,基于腐植酸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有机大分子特性与土壤改良特性,通过可控交联聚合,创制了集“农膜、肥料、土壤改良剂”于一体的腐植酸全降解地膜,这项研究成果荣获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制备腐植酸可降解地膜需要大量精细煤粉,但由于当时实验室各类资源和设备短缺,无筛分设备,只能采取人工筛煤的方式,乔英云始终坚守在实验台前,无暇顾及自己满身煤粉的形象。“看到镜子里出现的小黑人,我自己都笑出来了。”乔英云坚毅认真的态度深深地触动了山东科技大学的领导和教授,毕业后入职山东科技大学从事科研与教学。
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乔英云团队逐渐将煤化工与生物化工、石油化工交叉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低碳能源化工方向。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在从传统石油学校向综合性能源大学转型的当口,向其团队发出了邀请。经过近十年的积累沉淀,她毅然决定回归,为母校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研相长,做甘为人梯的领路人
“务实”始终是乔英云教给学生的第一门课,她告诉学生,“学术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要从国家急需和产业化考虑、朝着工业化落地方向努力,毕竟中国在很多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依旧受制于人。”
“能源和环境是世界发展永恒的主题,需要一代代的科研人紧随时代发展需求,去不断探索和创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乔英云带领团队致力于煤、石油和生物质等含碳能源低碳能源化和高值原料化利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她始终牢记和遵循导师谢克昌院士“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教诲,针对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三大世界难题,坚持从能源、经济和环境三维角度统筹谋划、超前布局、务实创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50余个项目的支持下,与山东泰然、北京澳佳、烟台蔚阳等10余家企业联合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在绿色碳减排理论、含碳能源低碳高值化利用的新工艺、新催化剂和装备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
“乔老师不仅是一位敢于创新的科研工作者,还是一名极负责任的老师。”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乔英云对学生热情相待、毫无保留,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无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她总是像“知心大姐”一样第一时间出面帮忙解决。为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迈出科研第一步,乔英云让学生广泛进行文献调查并向她定期汇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突破难点。
乔英云非常反对死板地做实验,反对学生成为“实验工具”,她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反复与学生探讨实验方案,确保创新的实验是安全的、正确的。“生活中的乔老师是一位非常亲切的老师,她是我们的老师,也像我们的朋友、亲人。”2020级博士张燕鹏讲到,疫情期间课题组的部分学生无法回家过年,乔老师热情邀请同学们到自己家中过节,让孤身在外的同学们倍感温暖。
乔英云为人谦逊低调,工作时富有激情和耐心,每天精力饱满、分秒必争地忙碌,不仅密切关注领域内的前沿进展,还能另辟蹊径提出新思路,关键实验环节经常挽起袖子和大家一起干。2022级硕士孟繁升说:“她时常告诉我们,做科研要善于学习,了解国内外企业科技发展前沿,更要有自己的思路和主动性,日积月累以养成好习惯。”
“乔老师在我心中的形象是穆桂英,英姿飒爽是最适合她的四个字。”2018级博士李杰这样形容他眼中的乔英云,他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一次国家级重点项目的备战期,困、乏、累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但乔英云依旧充满活力,吃睡都在办公室,当学生都休息后,她依旧修改资料直到深夜。如今李杰已经成长为山东科技大学教授,他说:“肯吃苦、能战斗是乔老师教给我的秘方,乔老师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心系国家所需,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我们团队最大的特点就是,瞄准产业化,学科交叉互补,形成原创技术集成。”作为行业内为数不多的集基础理论、工艺研究、装备设计一体化研究的团队,含碳能源绿色低碳高值化利用团队从科研的项目选择开始就瞄准产业化。团队成员既有专长又在长期的团队合作中相互学习,全面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三重背景下,退化土壤修复是任重道远、极具挑战性的世界性难题。污染退化土壤包括重金属污染、盐碱化、沙化等多种复杂类型,修复条件、要求和目标各不相同。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解决什么。”乔英云这样说。“腐植酸被称为土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源泉,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生长,促进土壤团粒化,增加孔隙度等,并形成良好土壤环境,提高作物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鉴于农林废弃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对国家能源安全的担忧,乔英云团队一直在生物质快速热解制油方向深耕,致力于缓解国家能源紧张的局面。类比于煤制油,团队开发出生物质快速裂解制油技术,但在技术成功实现工业化后,却因油价下跌,让生物质制油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也成为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瓶颈。
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团队积极保持与科学界和企业界的联络,得知此前合作的企业因重金属污染土地修复遭遇难题。基于对所制生物油成分特性的分析与土壤修复机理研究,他们决定大胆尝试,将生物油运用到土壤修复中,结果大获成功。经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生物油组成结构的深入研究,团队首次发现生物油是一种新型的高纯度高活性优质腐植酸。基于国家需求,团队立即投入大量精力开始将生物油用于土地改良,并借助一体化研究优势,快速形成从理论研究到实际投产的一体化突破,填补国内外多项技术空白,将化学工程、环境保护、农业等三大主要领域知识融合,攻克了污染退化土壤可持续修复的世界性难题,为我国农林废弃物的绿色低碳高值化利用和土壤的绿色生态可持续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产生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这项成果荣获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乔英云团队极具革新思维和前瞻思想,率先提出绿色碳减排的净零排放体系以及碳循环与回收利用理念,将煤的结构和反应性研究提升到分子水平,实现含碳能源低碳能源化和高值材料化利用的理论突破;提出的复合塔板微纳尺度传质理论和新型复合塔板及其配套塔内件,使气液传质由毫米尺度提升到微纳尺度,传质面积、时间和更新速率提高2-3个数量级,开发的系列耦合工艺已在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不同类型塔器上应用;创建分级热解气化技术新体系,发明生物质、有机固废等系列成套原创新技术及装备,实现含碳能源清洁高效低碳能源化利用“从0到1”的突破。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乔英云团队从不止步于纸面上的科研突破,研发的多项原创新技术及装备已成功进行工业应用、示范或中试,为我国能源的绿色高效低碳转化利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实施等提供了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余项奖励,其个人曾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侯德榜科技创新奖、中国石化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青年五四奖章、齐鲁巾帼科技创新之星等荣誉。
对乔英云而言,沉甸甸的奖牌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动力,推动着自己在新的征程上、挑战中不断前行。“荣誉是对过去成绩的认可,接下来我们必须静下心来,继续脚踏实地做科研,瞄准目标,为中国技术破壁垒!”乔英云说:“未来,能源绿色低碳高值化利用创新团队,将继续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历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攀登,助力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做科技扶贫的践行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绿水青山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