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言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石大言论 > 正文
蔡宝平:弘扬教育家精神 勇担新时代使命
发布时间:2024-05-10 11:32:49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这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各界对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家精神的政治灵魂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凝聚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血脉、价值基因,既陶铸和培育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也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和集体人格,更体现了教师的家国担当。从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到黄大年、顾明远、李吉林……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无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至诚报国的教育家精神。

1953年,一大批学界精英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汇聚到北京海淀区九间房村,凭着满腔热血和豪情壮志,克服重重困难,创建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为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急需的石油科技人才。中国石油大学70年来的建设发展和辉煌成就,是历代石大人励精图治、不懈奋斗的结果。家国同心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的无畏精神,时刻鼓舞着石大人为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要求教师在做好思想引领者的同时,更应该做好知识的传递者。作为一名石油高校教师,应该时刻保持“惟真惟实”的治学精神、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站好每一寸讲台,只有“厚积”足够的知识,并精心琢磨,才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播发”给学生,才能够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家精神的源头活水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夯实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立身之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语出《世说新语》开篇《德行第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根基,强调了师者对“言传身教”的坚守与践行。近年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对文艺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曾提出“言为士则”的要求,希望教师作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

“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刘永红教授从教近30年来始终铭记于心的教师准则。在科研工作上,他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解决油气装备高端制造领域核心技术难题;在教书育人上,他时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将传道和解惑融入培养学生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倾其所有。在刘永红教授的耐心指导下,他的学生纪仁杰获得了“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组委会分别给予导师和学生丰厚的奖金,刘老师将奖励给导师的奖金全部转赠学生。“师者若水,润物无声,桃李争妍,四海承风”。正是在刘永红教授的无私奉献献和辛勤指导下,他的学生得以快速成长,其中涌现出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海外青年特聘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我国油气装备行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激励教育者用实际行动不断淬炼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情操和品行,用点滴行动来教导学生求真、向善、择美。教师们应该师垂典则、范示群伦,涵养扎实的学识修养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在学生成长发展道路上注重其思想修养、求学态度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引领和培养。

三、高超的育人智慧———教育家精神的本质要求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贯穿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理念。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育思想,《荀子·劝学》提出“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自古以来,好的教育者总是能够以合适的方法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家精神中的育人智慧,在石大教师团队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陈国明教授始终奋斗在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前沿,他主持创办安全工程专业,围绕国家油气工业安全生产的重大需求,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构建油气安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安全工程专业先后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陈国明教授经常揣摩新的教学方法,他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本科生应主要教给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学习的方法。”除了传授必备的基本知识外,陈老师还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陈国明教授建立科研创新团队———海洋油气装备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以科研团队为支撑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科研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他的团队入选学校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为海洋油气装备和安全工程领域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

启智润心意味着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材施教则要求教师契合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施教。高校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抓好抓牢专业教育的同时,应该积极将课程思政、道德教育、综合素养教育等融入课堂教学;应坚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持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弥补传统课程知识与科学研究之间的断层,鼓励学生紧跟科技前沿信息和动态,不断蓄力、树立信心,争取早日在科研领域大展宏图。

四、踏实的躬耕态度———教育家精神的不竭动力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接续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奋斗之姿,体现了教师职业要求,更反映了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坚韧与热忱。教师要以满腔热忱融入新时代的教育事业,不断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以创新思维激发全民创新意识的先行者。

20年前,我走进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校门,开始了为期10年的求学生涯,毕业后我选择留校成为了一名石大教师。20年的时光使我能够深刻地领悟并践行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专注精神。长期以来,深水油气装备技术被国际巨头垄断,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水平,使我国海洋能源安全受制于人。我带领团队开展了水下防喷器组及控制系统高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创建了机械系统完整性设计方法,提出了“源冲击概率”新概念,形成了容错式控制系统高可靠性设计技术;开展了水下装备非永久及并发复合故障诊断理论与技术研究,提出了大数据驱动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创建了融合多源信息的水下装备智能化故障诊断方法,研发的多套水下防喷器和采油树故障诊断软硬件系统,均通过了法国国际检验局的检测与认证,在我国南海油气田成功应用。在自我要求的同时,我也会告诫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科研,不需要过分追求结果,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专注于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情,坚守初心使命、不断追求卓越,便一定能够取得真正的进步和突破。

勤学笃行强调了循序渐进的为学之道,更强调知行合一。求是创新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特征。高校教师应该始终坚持将勤学和笃行结合起来,将求是和创新贯穿起来,不断充实拓展自己,更新教育方法和理念,既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日求精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保持对国家石油行业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脚踏实地做实事,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五、深厚的仁爱之心———教育家精神的崇高情怀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提升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情感温度,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无私奉献,体现了教师的情感底色。自“四有”好老师要求提出以来,一大批扎根教育、躬耕教坛的一线优秀教师不断涌现,他们默默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仁爱是师道传承的重要精神支柱。王旱祥教授说:“作为老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因材施教,热爱教育,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去教育和培养学生。”王旱祥老师深耕教坛30年,他在本科生课程讲授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他紧跟科学前沿,将学科研最新成果融入课程内容,保证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深受学生爱戴,他所讲授的课程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除了课程教学之外,王旱祥老师更专注于科研培养,他指导了近百名研究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王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科研方法,更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在学业上,他既严格要求学生有端正的科研态度,又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和鼓励;在生活上,他给予学生温暖的关心和爱护。王旱祥老师先后被评为“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山东省优秀研研究生指导教师”。

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唯有爱生,方能乐教;唯有乐教,才能对教育工作永葆热情。高校教师们应该时刻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 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持爱教育、爱事业、爱学生,不断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努力成为塑造学生的“大先生”。

六、虔诚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的宏大格局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强化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教师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家国天下的优秀传统,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深刻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以胸怀天下的开阔视野和天下大同的理想格局,学习和吸收各类先进文化知识,进一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对标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培养新时代国际化人才、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是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有效实践。我所带领的海洋油气装备技术科研团队不断拓展柔性引进外国专家计划,依托“海洋油气装备技术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团队与挪威科技大学、吕勒奥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外合作院校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联合培养已成为团队学生赴国外进修交流的新常态。学生积极出国交流深造,其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会得到较大的优化和提升。科研技术是不断发展着的,抓住跨区域合作的大好机遇,强化国家间的实质性交流,大力发展国内外联合培养制度,是目前团队一直坚持的培养方案。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新时期,国家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校教师应积极借鉴和吸取国外同类高等院校的先进经验,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完善和教学方法创新,进而促进整体专业水平提升,通过国际化专业及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七、结语

一代又一代教育家点亮了中国教育事业的一盏盏明灯,矗立起中国教育的一座又一座高峰。他们无一不是凭着“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的挚爱和坚守,书写了“人间尽芳菲,桃李满天下”的人生华章。作为新时代青年教师,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自觉以教育家为榜样,弘扬教育家精神,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立德树人使命、负科技创新志向、圆民族复兴之梦,在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 作者: 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责任编辑:卜令朵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开云kaiyun首页入口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
Baidu
map